现在中东圈的目光都盯着叙以谈判,在联合国大会召开前,双方突然加快了接触节奏,叙利亚总统沙拉甚至松口说“未来数日可能有进展”。 但所有人心里都清楚,这场谈判藏着个绕不开的“硬骨头”:以色列铁了心要保住赫尔蒙山的控制权,而叙利亚这边根本不可能松口,本就渺茫的和平前景,这下更添了层迷雾。 1、 要理解这场僵局,得先搞懂赫尔蒙山到底是块什么宝地,能让以色列如此执着。 这座山位于戈兰高地缓冲区深处,最高峰海拔2814米,是地中海东海岸的制高点,距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40公里,相当于在叙利亚家门口架了个“瞭望台”。 对以色列来说,这地方的战略价值堪称“命脉级”——在山顶部署雷达和电子战设备,就能居高临下监视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大片领土,连伊朗的低空无人机都很难绕开监视偷偷潜入。 更关键的是,赫尔蒙山还攥着中东的“水命门”,它所在的戈兰高地是约旦河的源头,巴尼雅斯河、达恩河等多条河流都从这里发源,最终注入以色列的“生命湖”加利利海。 以色列国内40%的水源都来自这片区域,而赫尔蒙山正是这片“水塔”的核心制高点,对极度缺水的以色列来说,控制这里不仅是军事安全,更是生存安全。
2、 说起来,这两座山的控制权之争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。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,以色列占领了戈兰高地大部分地区,后来在1974年的《部队脱离接触协议》中,才撤出赫尔蒙山等区域,由联合国观察员部队在缓冲区驻守监督停火。 但去年12月,以色列以局势变化为由,出动大批部队重新占领了缓冲区,这是50年来首次公开越过停火线进入叙利亚领土,赫尔蒙山再度落入以军手中。 现在谈判桌上,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直接放话“戈兰高地将永远是以色列的一部分”,国防部长卡茨更是明确下令军队“冬季继续驻扎赫尔蒙山山顶”。 以色列的算盘打得很精:在谈判草案里,它承诺撤出去年新增的占领区,但唯独把赫尔蒙山排除在外,还要求把大马士革到叙以边界的空域设为禁飞区。
说白了,就是想用“部分撤军”换“永久控制战略要地”,既保住安全屏障,又攥紧水源命脉。 美国在背后也在推波助澜,想把这份协议打造成自己的外交成就,同时帮以色列在加沙战争后恢复威慑力。 但叙利亚这边根本不可能接招,对大马士革来说,赫尔蒙山是国家主权的“底线”——作为被国际社会公认的叙利亚领土,让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首都附近的制高点,既是安全威胁,更是尊严受损。 叙利亚军事分析师法耶兹阿斯马尔直言,以色列的要求“严重损害叙利亚主权”,这样的条款根本无法接受。 叙利亚总统沙拉也明确表态,目前谈判只谈安全安排,“和平或关系正常化根本不在议程上”,更别提放弃领土控制权了。
3、 更有意思的是,双方对“谈判基础”的理解都不在一个频道上,以色列想复制类似“戴维营模式”的协议,用局部妥协换长期利益;但叙利亚只想要回归1974年的《部队脱离接触协议》框架,让以军彻底撤出缓冲区,恢复联合国监督的停火状态。 一个想“固化既得利益”,一个要“恢复原有格局”,核心诉求的冲突几乎无解。 现在的局面很尴尬:美国和以色列都想趁热打铁敲定协议,但叙利亚没理由在主权问题上让步。 有观察人士指出,以色列之所以死咬赫尔蒙山,除了战略需求,还有“敲山震虎”的考量,通过控制这个制高点,持续压制叙利亚、黎巴嫩真主党和伊朗在地区的活动空间。 但这种“以强凌弱”的谈判姿态,恰恰让和平离得更远。
说到底,赫尔蒙山之争本质是“安全需求”与“主权尊严”的碰撞。 以色列眼里的“安全屏障”,在叙利亚看来就是“主权伤疤”,只要这个核心矛盾没解决,叙以和谈就只能停留在“试探接触”阶段。 联合国大会再热闹,美国的撮合再卖力,少了双方在核心利益上的妥协,所谓的“谈判进展”恐怕也只是镜花水月。 中东的和平从来都是“一步三回头”,而赫尔蒙山这座高耸的山峰,此刻正像一块巨石,堵在了叙以和解的路上。 接下来是搬开石头还是继续僵持,不仅要看两国的博弈,更要看背后大国势力的平衡,但至少现在看来,和平的曙光还远未穿透迷雾。
嘉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